"控訴父母"成主流,年輕人聲討什麼

前段時間,社交媒體上有一篇令人聞之色變的文章。
在這篇題為《媽媽偷走了我的錄取通知書》的自述中,17歲的女孩佳佳在這個暑假,如願拿到了中央戲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。但離入學報到還有十一天,她的錄取通知書、身份證、戶口本等關鍵證件不翼而飛。擅自拿走這些東西的人,正是她的媽媽,而這一切都是為了阻撓佳佳入學。佳佳決定反抗,她想拿回屬於她的入學資格,和自己應該掌握的自由和人生。
文後有網友評論稱:“在很多父母眼裡,兒女的獨立思想是一種病。”
幾乎在同時,有一條視頻也火了。
一位14歲的江西女孩暑假為母親做了一頓飯,飯桌上是四道很漂亮的菜和一大碗玉米排骨湯,甚至還搭配了一顆西柚做飯後水果。母親卻拿起手機拍了一條抖音,視頻中她嚴厲地責備女兒菜做多了:“我是要表揚你嗎?”
當這位母親感受到網友的憤怒之後,她非但沒有反省,反而在直播中質問女兒:“網上好多人有意見,說我罵了你打了你,說我不好,說我這個媽媽不配,你覺得我配不配做你媽?”
在以上兩條訊息中,很多年輕網友都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壓迫感,又或許是自己曾經或正在經歷的:父母限制兒女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;而被父母潑冷水,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並不陌生,甚至是中國孩子從小到大最有共同記憶的精神創傷,“掃興的父母”也被認為是東亞父母的共性特征。
豆瓣上曾經有個著名的小組:“父母皆禍害”, 裡面匯集了一群對父母控訴的孩子,有的孩子即便已經成年但仍然對父母耿耿於懷。
創建宣言寫得像晚清同盟會一樣鏗鏘有力:我們不是不盡孝道,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;在孝敬的前提下,抵御腐朽、無知、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。
小組中有不少批判性十足的經典語錄:他們將孩子當作了一個“物”,而不是人;“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”是這個世界上無數謊言中的No.1,謊言二是“我愛你,所以你要聽我的”,謊言三是“我愛你,所以我們不分離”。
從豆瓣小組“父母皆禍害”到今天的社交媒體,“控訴原生家庭”幾乎成了一種年輕人內部的政治正確。
這種控訴有沒有道理?
當然有。如《媽媽偷走了我的錄取通知書》這樣的故事,恐怕在中國每天都發生無數起;父母對孩子缺乏鼓勵,動輒得咎,更是東亞式親子關系的核心特征之一。
“父母皆禍害”的小組成員據說一度高達十幾萬,可見中國式親子關系之緊張。
《圓桌派》裡有一期聊到原生家庭,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:在中國,你想體驗當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,生個孩子就可以了,你想打就打、想罵就罵、想剝削就剝削,想怎麼對待都行,然後道德輿論與文化都可以說,父母這麼做都是因為愛你,這不是胡扯嗎?
說得很痛快。
但是,當批判原生家庭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,問題也就來了。作為一個現代文明人,我們有理由對一切過於宏大的集合性判斷保有本能式的警惕。
在對原生家庭的反思中,很多中國年輕人也陷入了另外一種迷思。
前一段有一個流行詞叫“全職兒女”。本來嘛,做全職兒女沒啥不好,父母和孩子都能接受就可以。但有些“全職兒女”也開始流行控訴原生家庭:爹媽在試圖控制我們的人生。



分享: |
注: | 在此頁閱讀全文 |